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三)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凯军

2018.4.25 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

      模具平滑光亮,是他一遍遍抛光而来;制件精度分毫不差,是他细心雕琢而成;模具工艺的改进,是他从体力冲锋到脑力创新的跨越;徒弟们成为公司生产的主力军,是他以情传授结的硕果。他是五尺钳台磨出的工业匠人,—汽铸造模具设备厂装备钳工班班长李凯军


      约3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最显眼的是那张长长的会议桌,用李凯军的话说,“这张桌子的利用率很高,各种会议以及我和徒弟的聊天都在这里。”对门的橱窗里摆放着李凯军27年里制造的各种模具及手工制件,墙壁上贴着李凯军的工作原则总结,如“质量”、“创新”,靠窗一侧的角落里则摆放着李凯军的办公桌。头顶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众多光环的他,现在多了不少事务性、培训类工作。但李凯军说,他工作的核心仍在模具工艺上

       

■精品源自对内心底线的坚守


   每天李凯军会提前1个小时到厂里,边准备早会的内容,边做400个俯卧撑。带了许多徒弟的他如今已不需要一整天都待在钳台上,模具投产前的策划和验收评审、重难点项目的攻关占去了他很大一部分精力。但在重要的项目上,李凯军仍坚持上手操作。

得益于李凯军的招揽,一汽铸模厂现有不少模具生产项目,其中的一套汽车方向盘发泡模具是厂里重要的效益增长点。据介绍,这套模具单论成本仅2万~3万元,但卖给客户的价格却高达22万元。“这并非工厂漫天要价,主要是由于模具的附加值很高。”李凯军解释说,“模具的多功能键一定要平滑,透过光要看不出凹凸缺陷才行。这需要用8块电机并采用特殊手段一点点去打磨,一块块去拼凑,最后还必须经过手工修整才能实现,精细度要求很高。”而手工修整的活,厂里仅李凯军一人能做。

李凯军对工艺的严苛追求从他进厂第一天开始就从没放弃过。1989年7月,李凯军作为维修钳工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一汽铸模厂做模具制造钳工。“钳工维修和制造根本不是一回事,被改了工种一开始还有点小情绪。”李凯军笑着回忆说。但情绪归情绪,为了不在起点上落后,他开始在午休和下班时间学习模具结构知识,练习车、钳、铣、刨、电焊等技术。

     正因如此,入厂仅7个月,李凯军就独立完成CA141发动机盖板模具的制造。这套模具技术要求高,尺寸误差小,就连一些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都认为这活不好干。这件模具得到质检员的由衷称赞,被定为一等品。李凯军现在还记得那件模具金槽的亮度,“上面映着我的脸。”他回忆当时拿到模具成品时的情景说,“为了做好这件模具,我是晚睡、早起,不停加班,一遍遍抛光。”

     当记者问他哪里来的动力,花费个人时间也要把模具做好时,李凯军的回答很坦诚。他说:“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要求你必须把模具做成精品,除了你自己。把东西做好主要源于我强烈的自尊心,守住我心里给自己设定的底线和标准。当然,周围人对我的夸赞也让我有更多满足感。”


■从体力冲锋到脑力创新

      

      李凯军工作室橱窗里展示的手工制件中,有一个由圆球锉削而成的正十二面体。该制件尺寸精度达到0.01毫米,所有相邻面的夹角误差不超过1分,粗糙度达到0.2以上,用机械设备加工都很困难。对此,李凯军说:“只操作上练精肯定不行,动刀前一定要先看、先琢磨。”

EA211压铸缸体模具是一汽近两年首次自主研发的高压缸体模具。这套模具重达30吨,使用传统的刚性吊装方法很难对其进行灵活的滑块调整,且模具内部还有许多小嵌槽需要“精雕细琢”。面对这一难题,李凯军认真分析了模具结构和装配关系后,大胆采用“滑块与静模反配、滑块与模具分装”等可移位柔性吊装法,既提高了局部配合面的配合尺寸精度,又节约了一半的工期。“方法的改进一定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李凯军说。

     一汽铸模厂打开国际市场,也得益于李凯军的自创方法满足了客户的模具加工要求。一次为国外客户生产油底壳模具的任务中,模具即将完成时,外方突然通知,因为产品的更改,他们要对模具进行局部焊补和重新加工。为解决数控无法装夹、找正的难题,李凯军自创了基准转移法、三点定位平移法等多种加工办法,如期完成了整套模具。“当时为了赶进度,我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吃住在厂里。能想出一些新的加工方法也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李凯军感慨道。而由于模具的高质量完成,国外客户后续又订购了6套100多万美元的模具。

现在徒弟们的工作已较李凯军年轻时轻松许多。一方面,厂里引进的很多自动化设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钳工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如李凯军所说,“我和一些老钳工将模具钳工制造的路线、流程‘趟’了出来,慢慢形成了体系。”


■传授技艺的严师和慈父


     整个采访中,相较他自己,李凯军聊的更多的是他的徒弟们。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三个徒弟在长春市一次职业技能竞赛中,包揽了工具钳工前三名。徒弟们对他也很关心,他不无欣慰地说,一天下雨后,他三个徒弟不约而同打电话提醒他,小心正门的水坑弄脏了他刚洗的车。他指着刚刚进来给他送材料的小伙子告诉记者,这个徒弟有多么优秀;车间里那个坐着的男孩有点内向,但活干得特别细致……

这位私下里爱开玩笑的师傅,在工作中却表现得异常严厉,让徒弟们又尊敬又害怕。年轻人一般早上起得晚,经常赶不上吃早餐,一些人就带东西到单位吃。“在一次会上我就批评了他们,不能在工作时间明目张胆地吃东西。实在饿就找个没人注意的角落吃。”李凯军说,“这其实不是件大事,但反映的却是你对工作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谨。”

     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的抛光、研磨等工作,李凯军手下的几个徒弟也不免心生浮躁。一个徒弟对李凯军说:“师傅,我再苦练,也就是掌握了一项大家都会的普通技术。”李凯军单独找他谈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没什么技术像‘武功秘籍’那样只有你一个人会,但你可以通过练习、琢磨把普通技术上升为你的‘一技之长’。”

     在李凯军看来,一个工匠,先不谈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首先要对自己、对家庭有份责任心。但对于妻子和女儿,李凯军坦陈他不是个好丈夫、好爸爸。由于常年加班,带孩子和做家务大多由妻子承担,一些邻居误以为他妻子是单身过日子。女儿1岁多时见到爸爸的次数极少,用李凯军的话说,“每次女儿看到我都高兴得跟过大年似的。”现在加班少些的李凯军也在极力弥补对妻子和女儿的亏欠,一有时间就陪她们,每天坚持送女儿上下学。“当然,在徒弟们身上花的时间还是比女儿多。”李凯军说。


■给汽车技工实质性激励


     谈及他和徒弟们工作的同时,李凯军也不讳言汽车工人们的辛苦,“一些工作至今想起来,当时疲累的感觉似乎都还在。”

     在一次奔腾轿车缸体低压铸造模具的钳工制造任务中,为了保证打磨精度,李凯军曾将半个身子钻进400多度高温的模具型腔内,忍着烫伤疼痛,记录间隙数据。李凯军说,最忙的一年他仅休了4天假,为了抢生产任务,加班熬夜是常态。而因长期进行打磨、抛光,工人们的手指指纹已被磨没了,一般人摸起来是常温的水,他们碰触起来都会感觉很烫。

     记者走进生产车间时正值午休,李凯军的徒弟们就近躺在工作的板子上或看手机或闭目养神。在有些异味的车间里,他们看似惬意的这一幕很让人动容。但感动背后是现实——辛苦往往是为了生活。用李凯军的话说,“都说‘劳动光荣,工人伟大’,但有多少人真正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一名工人?”

     经常给长春青年员工做技术培训的李凯军,对于我国汽车业技术工人的现状再了解不过。据他介绍,当前我国技术工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制造业产品品质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他辅导过的人中,不少人努力的目的是想转到管理岗位,大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这在李凯军看来:“主要是国家、社会、企业给予技工的激励不够,在工人这个岗位上并未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对此,李凯军强调说:“我们国家在倡导工匠、劳模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有具体的举措,用‘看得到的东西’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如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在社会地位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等。这样,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才可能在未来成长为真正的工匠。